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 激化基层担当活力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明确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为契机,以真减实减破除形式桎梏,以提质增效激发担当活力,以为民导向彰显初心使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实干笃行,在服务群众一线书写新答卷。
一以贯之真减实减,以刀刃向内、靶向施治的较真劲破除“形式”桎梏。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基层减负的拦路虎,其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责任传导失真,往往表现为“文山会海”“过度留痕”“责任甩锅”等问题。《若干规定》的出台,不是“纸上减负”,而是要动真碰硬、直击要害。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精简务实贯穿始终,坚决砍掉“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压缩“可发可不发”的文件,让“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虚功无处遁形;要规范督查考核,杜绝“表格留痕代替实地调研”“材料漂亮掩盖实际问题”,让考核标尺回归“实绩导向”。更要警惕“变相加码”的新苗头,比如将“线下填表”转为“线上打卡”、将“多头检查”变为“一次性填表过多”等隐形变异问题,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确保减负措施不打折扣、不搞变通,真正让基层从无谓的事务中挣脱出来,腾出双手抓实事。
一抓到底提质增效,以聚焦主业、真抓实干的务实劲激发担当活力。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减虚功、增实干;不是松口气,而是为了让干部轻装上阵后更有精力啃硬骨头。《若干规定》的核心要义,在于引导干部把节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履职尽责、攻坚克难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厘清“减负”与“担当”的辩证关系,既要坚决抵制“甩锅式”下压责任,防止“上级减负、下级增负”的怪圈,也要主动扛起该担的担子。要聚焦基层治理的痛点、民生服务的堵点,比如老旧小区改造、留守儿童关爱、矛盾纠纷调解等具体事务,以啃硬骨头的韧劲一抓到底;要依托减负释放的精力,深入研究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比如如何让医保报销更便捷、如何让乡村振兴项目更贴合实际,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替代“空喊口号”,用解决问题的成效替代“表面文章”,让担当作为在基层蔚然成风。
一如既往为民服务,以心系群众、躬身实干的为民劲彰显初心使命。基层减负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干部有更多时间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形式主义的最大危害,就是让干部“围着表格转、围着检查转”,疏远了与群众的距离。《若干规定》的深层意义,正在于推动干部回归为民服务的本源。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减负省下的精力转化为深入基层的行动,少坐办公室、多进田间地头,少看汇报材料、多听群众唠叨,把群众的“吐槽声”当成改进工作的信号灯,把百姓的急难愁盼列为履职清单的头等事。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流程繁琐、政策理解不透彻等问题,主动优化服务方式,比如优化“上门办”“帮代办”,用“面对面”的服务替代“键对键”的沟通;要以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减负成效的“试金石”,确保每一项减负措施都能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让干部减负与群众受益同频共振,真正彰显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