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版

淅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淅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全文检索
索引号: XC412927-0202-2013-00002 发布机构: 淅川县人民政府
生效日期: 2013-12-05 是否有效: 失效
文 号: null 所属主题: 已归档

淅 川 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建设项目环境违法突出区域实行环评限批和在评先创优活动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的通知

来源:淅川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3-12-05 浏览次数: 【字体:

淅政〔2007〕30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有关部门:
  为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县政府决定对建设项目环境违法突出区域实行环评限批(以下简称“区域限批”),并在评先创优活动中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环保“区域限批”规定
  1、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各乡镇政府、办事处、县直有关部门凡新、改、扩建设项目均要严格执行《环评法》,首先办理环境影响评价,严格项目环境准入。环评审批必须认真落实“四个不批”:即不符合环境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选址、选线与规划不符,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一律不批;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一律不批;在超过污染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对增加排污总量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环保部门要切实做好审批项目的前期审查工作,认真搞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确保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2、“区域限批”条件。2007年1月1日起,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实行“区域限批”:(1)出现一起“未批先建”的新开工工业类项目;(2)出现一起新开工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3)出现一起严重违反“三同时”制度的建设项目;(4)出现严重超标排污或发生污染纠纷、污染事件的建设项目。
  3、“区域限批”处理。因环境违法致使我县建设项目受到上级“区域限批”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县直有关部门,要依法从严处罚,纳入环境违法治理名单,实行挂牌督办和年终目标一票否决,并通报发改委、工商局、金融、国土资源、安监局等相关部门联合把关,不批证照。
  二、环保“一票否决”规定
  1、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
   (1)出现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先建,未执行“三同时”制度擅自开工、投产污染项目或未按审批要求进行建设、投产污染项目的;
  (2)因监管不力,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
  (3)辖区内出现“十五小”、“新五小”企业,或关停取缔不彻底的;
  (4)辖区内非法冶钒、非法皂素加工、非法选铁等企业取缔工作不彻底,出现反弹的;
  (5)辖区内出现环境违法造成我县项目受到省、市“区域限批”的。
  2、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
  (1)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擅自停运治污设施,超排、偷排污染物的;
  (2)新、改、扩建项目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的;“三同时”设施未建成,擅自试生产或生产的;
  (3)抗拒或严重干扰环境执法工作的;
  (4)造成严重污染,依法被查处的,全年受到环保部门行政处罚两次以上;
  (5)因环境违法造成我县项目受到省、市“区域限批”的。
  三、加强监管、落实责任。

环保局要切实加强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建设项目的监管,严厉打击“未批先建”环境违法行为;监察部门要依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对违法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环保、发改、工商、国土、建设、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建立新开工项目共同把关机制,发现违法建设项目依法制止并及时通报。对各乡镇违规项目,被处罚而未落实处罚规定的,应取缔或拆除而未取缔拆除到位的,严重违反“三同时”制度,并未及时整改的,发现环境违法事件未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的。所有建设项目不予报批;对在项目上报或检查过程中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的一经查实,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为确保环境保护工作“一票否决”制度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县环保局要认真负责全县评先创优活动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的初审,加强监察、信访、人劳等部门的沟通,建立协调工作机制。

                                           二○○七年五月十一日


主题词:环保   区域限批和一票否决    通知
抄  送:市政府、市环保局,县委、县人大、县政协
淅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7年5月11日印发
(共印60份)

 


【打印正文】
分享到: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