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县生态产业发展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河南省淅川县生态产业发展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一
案例背景

二
具体做法
三是培育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构建了以“淅有山川”为代表的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升级农产品溯源体系,制定生态产品质量认证管理办法;培育“淅有山川”公用品牌的第三方生态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实现认证标准多领域和国标化。积极探索“互联网+”销售模式,通过整合构建网商、电商、微商相融合的营销体系和品牌推介平台,培育“淅有山川”产品加盟基地,与县域品牌、企业品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现有品牌相互叠加,共同构筑淅川县生态产品的区域品牌“矩阵”,扩大“淅有山川”生态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是做好水文章,彰显优质水生态产品的价值。借助“南水北调渠首水源地”的优质水生态产品和中药材、有机林果等原材料优势,淅川县积极发展矿泉水、食品饮料等水产业,形成了以福森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为代表,以生产夏凉茶、功能饮料、果汁饮料、特医食品为主的产业集群,打造了“福森源”牌草本凉茶、金银花植物饮料、“九月故事”山楂汁和劲驾植物功能饮料等一批省内知名饮料品牌。将淅川本地的金银花、水等原材料与其他产地的材料进行分析对比,淅川本地的原材料品质最优,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又从源头上保障了产品质量,有效保证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淅川生产的饮料产品在省内市场占有率都超过了30%。
三
主要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通过不懈努力,淅川县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100平方公里,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58%,年减少土壤流失275万吨,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时期的32.8%提高到2019年的45.3%。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孕育了“一库清水”,丹江口水库水环境质量良好,109项水库水质的监测指标均为正常,库区各水质断面监测结果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其中陶岔出水口水质达到地表水I类;在丹江口水库还发现了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的桃花水母,群聚面积已达1500平方米并且呈持续扩大趋势,“青山抱绿水、绿水映青山”已成为淅川的真实写照。
二是生态产品价值逐渐显化。精品农业、水产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打通了淅川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县域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互促进。2018年以来,淅川县新建5000亩以上软籽石榴基地2个,3000亩以上杏李、大樱桃示范基地13个,三叶木通、猕猴桃、核桃、元宝枫、梨等产业示范基地8个。2019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石榴博览会,“淅川红石榴”已享誉全国,打响了农产品产业的“生态牌”;淅川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里的25家企业和个人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特色农产品,月销售额达165万元。以水为基,形成了年产30万吨的矿泉水、各类饮料和果汁产品的生产能力,2019年水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同时带动了植物、果物提取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促进了水生态产品的价值显化和产业发展。以生态旅游为契机,打响“渠首”农产品知名度,生态产品附加值比普通产品增值1倍以上。目前,全县共建成旅游重点村36个,乡村旅游产业园40个,农家乐和特色民宿500多家,辐射带动1600多户贫困户勤劳致富。
三是助力脱贫成效显著。以“绿色发展、生态扶贫”为主线,找准生态产业与脱贫攻坚结合点,通过保底分红、资产收益、农旅结合等模式,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中药材种植带动4个乡镇23个村350多户2000余人长期就近务工;已建成的九重福森金银花基地,共吸收附近1163户村民参与土地流转和金银花种植,产业规模近9000亩,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金银花基地,带动350余户贫困户通过土地租赁、就地务工和种植金银花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生态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实现渠首软籽石榴亩均收益1.5万元,杏李亩均收益6000余元,油用牡丹产业带动务工群众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乡村旅游从业者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2019年淅川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10.66%降至2%以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94元,同比增长11%,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让贫困群众真正端上了“金饭碗”。
供 图: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 袁华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