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 川 移 民 情 动 北 京 城——淅川移民事迹报告团在京巡回报告综述
淅 川 移 民 情 动 北 京 城
——淅川移民事迹报告团在京巡回报告综述
作者:贾林伟 张本贵 高 帆 文章来源:南阳日报 时间:2014-1-16 9:07:28
1月7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倒计时297天。
当天上午,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1号的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迎来了中线渠首淅川移民事迹报告团进京的首场报告会。面对7位报告人动情的演讲,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难以自已,数度落泪。副主任张野、蒋旭光不时用毛巾拭去感动的泪水,副主任于幼军握笔一直在记录。 1月7日至10日,报告团成员先后在经济日报社、解放军装甲兵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社区、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等单位巡回演讲。半个世纪以来淅川近40万移民顾大家、舍小家的艰难历程,震撼着报告会现场每一位聆听者的心灵。
感知:
北京饮水将从淅川来
远在首都千余公里之外的淅川,对于北京人来说真的很陌生。“全国几千个县,从不知道有个淅川县。”中国科学院电子所71岁的退休干部李世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实话实说,“听说过南水北调,但不知道淅川。”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大坝初期工程淹没了淅川28.5万亩农田,先后6次移民20.2万人。这次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再次淹没淅川144平方公里土地,淅川县有16.5万名移民远迁他乡,10名干部在移民一线以身殉职。”报告会第一个上场的寇仲,代表淅川县移民指挥部的开场白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
中国经济网总裁王旭东放下手中的工作,出席1月7日下午的报告会。他听得特别认真:“特别感谢报告团成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什么是移民精神,也告诉了北京的居民清澈的生命之水是怎么来的,从哪里来的。”
住建部社区退休干部刘和平,带着“南水北调从哪里调水”的疑问走进报告会现场。听了演讲,这位女专家满意地说,把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的概况说得非常清晰,就像新华字典一样。
每场报告会期间,本报记者都会做调查。在被访者当中,只有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超知道淅川,但他没有去过淅川:“20多年前我参加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的规划和研究。现在丹江水终于要流到北京了,首先感谢淅川移民亲人啊!”
感动:
把一生献给南水北调
“75岁的外公52年辗转迁徙三省四地,从血气方刚到白发苍苍,最终长眠异乡。他像一颗种子,落到哪里就在哪里顽强地生长;又像一片落叶,一生都在随风飘零……”姚昆玉用诗一般语言,动情地忆起淅川“移民标本”何肇胜漂泊的一生。
淅川县西簧乡党委书记向晓丽说起在大石桥大搬迁期间,她与移民乡亲在一起度过的艰苦岁月时,这位“女汉子”潸然泪下:“我是党的干部,也是移民的亲人,再苦再累也无悔!”
台上深情讲述,台下满场涕零。在住建部社区那场报告会上,居民代表王春华阿姨泪流不止。接受采访时,她泣不成声。第一次听移民搬迁的故事,第一次看到乡亲们背井离乡(的场面),她心里特别感动,特别难受,真想让他们也来北京安家。
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政治部干部廖自力激动得语无伦次:“(淅川移民事迹)很感人,(我们)很受教育,特别是灵魂受到了洗礼。淅川移民顾全局、讲奉献,作为一名解放军,非常感谢淅川移民!”
北京金融科技管理学院大二学生刘发说,报告会给他印象最深的是那些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们,他们到了叶落归根的年纪,为了国家需要还在到处奔波,把一生奉献给国家,他们的精神感动这个时代。
感恩:
当面感谢移民大恩人
这是库区人民用汗水和泪水甚至生命沉淀的甘露。这每一滴水都饱含着淅川人民的深情大爱,这是爱的水滴,这是一条流向北京的生命之河。报告会主持人、南阳党教台叶森,在每场报告会上都会提醒听众:节水,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
北京市海淀区科协常务副主席李云飞挥毫泼墨,写下“饮水思源”四个大字赠给报告团。他表示,将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进行大张旗鼓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水北调,学习淅川人的牺牲奉献精神。
听完报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祥没有马上离开。他说,淅川移民为了北京人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很想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去看看,当面感谢北京人的恩人!
北京市海淀区团区委干部张依说,淅川移民用无私大爱创造了人间奇迹。他们让我们更加懂得节约用水,从一点一滴做起,这也是对淅川人民作出牺牲奉献的一种报答。
淅川移民事迹巡回报告会,更像一座桥梁,架在首都与渠首之间,架在过往与未来之间。
——淅川移民事迹报告团在京巡回报告综述
作者:贾林伟 张本贵 高 帆 文章来源:南阳日报 时间:2014-1-16 9:07:28
1月7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倒计时297天。
当天上午,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1号的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迎来了中线渠首淅川移民事迹报告团进京的首场报告会。面对7位报告人动情的演讲,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难以自已,数度落泪。副主任张野、蒋旭光不时用毛巾拭去感动的泪水,副主任于幼军握笔一直在记录。 1月7日至10日,报告团成员先后在经济日报社、解放军装甲兵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社区、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等单位巡回演讲。半个世纪以来淅川近40万移民顾大家、舍小家的艰难历程,震撼着报告会现场每一位聆听者的心灵。
感知:
北京饮水将从淅川来
远在首都千余公里之外的淅川,对于北京人来说真的很陌生。“全国几千个县,从不知道有个淅川县。”中国科学院电子所71岁的退休干部李世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实话实说,“听说过南水北调,但不知道淅川。”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大坝初期工程淹没了淅川28.5万亩农田,先后6次移民20.2万人。这次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再次淹没淅川144平方公里土地,淅川县有16.5万名移民远迁他乡,10名干部在移民一线以身殉职。”报告会第一个上场的寇仲,代表淅川县移民指挥部的开场白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
中国经济网总裁王旭东放下手中的工作,出席1月7日下午的报告会。他听得特别认真:“特别感谢报告团成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什么是移民精神,也告诉了北京的居民清澈的生命之水是怎么来的,从哪里来的。”
住建部社区退休干部刘和平,带着“南水北调从哪里调水”的疑问走进报告会现场。听了演讲,这位女专家满意地说,把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的概况说得非常清晰,就像新华字典一样。
每场报告会期间,本报记者都会做调查。在被访者当中,只有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超知道淅川,但他没有去过淅川:“20多年前我参加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的规划和研究。现在丹江水终于要流到北京了,首先感谢淅川移民亲人啊!”
感动:
把一生献给南水北调
“75岁的外公52年辗转迁徙三省四地,从血气方刚到白发苍苍,最终长眠异乡。他像一颗种子,落到哪里就在哪里顽强地生长;又像一片落叶,一生都在随风飘零……”姚昆玉用诗一般语言,动情地忆起淅川“移民标本”何肇胜漂泊的一生。
淅川县西簧乡党委书记向晓丽说起在大石桥大搬迁期间,她与移民乡亲在一起度过的艰苦岁月时,这位“女汉子”潸然泪下:“我是党的干部,也是移民的亲人,再苦再累也无悔!”
台上深情讲述,台下满场涕零。在住建部社区那场报告会上,居民代表王春华阿姨泪流不止。接受采访时,她泣不成声。第一次听移民搬迁的故事,第一次看到乡亲们背井离乡(的场面),她心里特别感动,特别难受,真想让他们也来北京安家。
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政治部干部廖自力激动得语无伦次:“(淅川移民事迹)很感人,(我们)很受教育,特别是灵魂受到了洗礼。淅川移民顾全局、讲奉献,作为一名解放军,非常感谢淅川移民!”
北京金融科技管理学院大二学生刘发说,报告会给他印象最深的是那些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们,他们到了叶落归根的年纪,为了国家需要还在到处奔波,把一生奉献给国家,他们的精神感动这个时代。
感恩:
当面感谢移民大恩人
这是库区人民用汗水和泪水甚至生命沉淀的甘露。这每一滴水都饱含着淅川人民的深情大爱,这是爱的水滴,这是一条流向北京的生命之河。报告会主持人、南阳党教台叶森,在每场报告会上都会提醒听众:节水,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
北京市海淀区科协常务副主席李云飞挥毫泼墨,写下“饮水思源”四个大字赠给报告团。他表示,将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进行大张旗鼓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水北调,学习淅川人的牺牲奉献精神。
听完报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祥没有马上离开。他说,淅川移民为了北京人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很想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去看看,当面感谢北京人的恩人!
北京市海淀区团区委干部张依说,淅川移民用无私大爱创造了人间奇迹。他们让我们更加懂得节约用水,从一点一滴做起,这也是对淅川人民作出牺牲奉献的一种报答。
淅川移民事迹巡回报告会,更像一座桥梁,架在首都与渠首之间,架在过往与未来之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