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县西簧乡>政务动态>详细内容

淅川移民精神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来源:西簧乡 发布时间:2014-01-09 08:54:30 浏览次数: 【字体:

淅川移民精神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作者:夏季风  高帆 

    南水北调看中线,千里长渠起淅川;渠首移民离故乡,只为清水送北京。1月7日上午,国务院南调办大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来自中线渠首的淅川县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精神报告会在这里拉开帷幕,国务院南调办全体干部职工认真聆听了河南省丹江口库区淅川移民精神的精彩报告。一个个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移民故事,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台上,发言者一次次哽咽难平;台下,听众更是无法抑制感动的泪水。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泪水中激荡……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也是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唯一迁出地和重要安置地。淅川移民搬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历时半个世纪,先后动迁40余万人,是中国水利移民第一县。安置地涉及青海、湖北、河南3省32个县市。

    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总体部署,淅川县坚持把移民迁安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自2009年试点移民启动以来的两年间,全县共组织移民对接近2000次、行程30万公里,投入人力110多万人次、出动车辆10多万车次、维修道路284公里、架设供电线路3700多千米、开展医疗服务2.6万人次、建设移民新村56个,有10名干部在移民一线以身殉职。淅川干部群众用汗水、泪水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移民壮歌。经过顽强拼搏,圆满完成了移民大搬迁任务,铸造了可歌可泣的“淅川移民精神”,受到李克强总理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多次被国务院南调办和省市党委、政府表彰、奖励、记功。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进入倒计时之际,为使受水区人民更加深入了解渠首淅川为南水北调作出的巨大牺牲与奉献,架起受水区与水源地人民之间的友谊桥梁,同时激发淅川党员干部和移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把“淅川移民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淅川县委、县政府精心挑选了一批淅川移民大搬迁的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组成淅川移民精神报告团奔赴北京,到机关、社区、学校作巡回报告。

    当天的淅川移民精神报告会上,淅川县移民指挥部干部寇仲,县公安局干警刘玉,上集镇司法所所长王智红,盛湾镇鱼关移民村搬迁摄影记者王行,仓房镇沿江村移民何兆圣的外孙女姚昆玉,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赵川,淅川县大石桥乡原乡长向晓丽等报告团成员分别结合自身经历,从不同侧面生动讲述了淅川移民群众和移民干部在国家行动中的诸多感人故事,全面展现了淅川广大移民群众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展示了移民干部敬业奉献、顽强拼搏的光辉形象。

    国务院南调办主任鄂竟平,副主任张野、蒋旭光、于幼军参加了7日上午的报告会,报告会气氛热烈,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

   “淅川移民真可爱,移民干部真可敬!淅川移民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今后我们也将学习移民精神,立足岗位,务实重干,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扎实干好工作!”听完报告后,国务院南调办的干部职工发出由衷地赞叹。

    报告会结束后,带着渠首人民的深厚情意,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将一瓶清澈甘甜的丹江水赠送国家南调办领导。马良泉说:“中线工程通水在即,我们将大力弘扬‘淅川移民精神',抢抓南水北调历史机遇,以生态建设和水质保护工作统揽全局,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建设水清民富的美丽淅川,确保一江碧水永续北流!”

    据悉,1月7日至13日,淅川县移民精神报告团还将先后到经济日报社、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建设部社区、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公安大学等地巡回报告。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