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文化艺术事业

来源:文广新局 发布时间:2020-10-15 13:08:30 浏览次数: 【字体:

砥砺奋进的文化艺术事业

淅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文化发祥地、南北文化交汇处。淅川古为商於之地,沿丹江北上可达秦川,南下可抵荆襄。这里曾孕育了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影响和促进了淅川文化艺术不断繁荣发展,曾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殊荣。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大文化的发展思路,坚持发展经济促文化,发展文化助经济的科学理念,认真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六个纳入”保障措施,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扎实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5年5月25日,南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淅川召开,我县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工作成果分别被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宣传报道2017年以来,我县结合“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按照“七个一”标准,累计建成村级文化中心427个,其中贫困村156个,非贫困村271个,并按要求配齐了图书、书柜、阅览桌椅、音响话筒、广播喇叭、电脑、电视、民乐、棋牌等相关内部配套设施。同时,我县先后隆重举办了各类节庆活动,广场舞蹈大赛、戏曲大赛、青年歌手大赛、地方行业原创歌曲展演等各类大型文化文艺演出活动,以及“舞台艺术送农民”、“戏曲进校园”、“红色文艺轻骑兵进基层”、精神文化扶贫巡演、书画作品巡展、图书巡展借阅、“流动博物馆”进基层等各类巡回服务活动,全县159个贫困村28678户97237名贫困人口在文化行业扶贫中受益。

2015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淅川召开

厚坡镇文化服务中心

西簧乡卧龙岗村文化中心

2016年庆祝建党95周年合唱比赛

南阳市第二届广场舞蹈电视大赛(淅川赛区)

南阳市第三届广场舞蹈电视大赛(淅川赛区)

“流动博物馆”走进老城镇初中

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亮点凸显

淅川县文化艺术中心下设曲剧团、越调剧团两个演出团体曲剧团是一个具有60多年发展历史的专业演出团体,在省内外演艺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演出足迹遍及豫、鄂、陕100多个县市,多次参加省、市戏剧大赛,获得奖项100多个。多年来,该团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创业、顽强坚守和传承发展,走过了一度辉煌的鼎盛时期。80年代初期,该团曾赴西安演出《王宝钏》、《泪洒相思地》等剧目,成为首个登上该市“五四剧场”的县级剧目,轰动古都。《西安晚报》刊发了《深山里的百灵》,对剧团著名演员邢树青的舞台艺术给予高度评价。1960年,邢树青等在北京中南海小礼堂、人民大会堂演出曲剧《闫家滩》,受到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得到了中央媒体的高度盛赞。经过该团精心培养的“四大名旦”,名震豫、鄂、陕等地,在陕西丹凤、洛南、湖北丹江口等地演出时,曾多次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1990年,越调剧团主要演员申小梅被河南省著名越调艺术大师申凤梅收为弟子。南水北调移民前后曲剧团紧紧围绕服务移民工作大局,精心排演了小戏《好村长》、音乐快板《大精神》、锣鼓曲《丹江韵》、情景剧《新面貌》等30多个节目,深入迁安两地移民村演出100余场,唱响了主旋律,温暖了移民心,在服务南水北调移民迁安工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宣传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曲剧团创作排演的精品舞台艺术节目——情景剧《丹江夜雨》,适时组织到调水沿线城市进行巡回宣传演出,先后在北京市朝阳区、西城区、昌平区演出31场,在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演出6场,在省财政厅、发改委、交通运输厅、住建厅、自然资源厅、商务厅、人社厅等省直机关演出8场,配合北京世园会淅川主题日活动,组织“淅川之歌”文艺演出,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201812月,在省、市、县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县恢复组建了越调剧团,为丰富全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

2018年南阳市首届青年戏曲演员大赛在淅川举办

“戏曲进校园”走进福森致远学校

2019年南阳市月季洲际大会淅川演出专场

情景剧《丹江夜雨》赴北京市朝阳区巡回演出

情景剧《丹江夜雨》赴省直机关(发改委)巡回演出

2019北京世园会“淅川之歌”文艺演出(《丹江号子》)

2019北京世园会“淅川之歌”文艺演出

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成效显著

淅川是河南省文物大县,全县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处(荆紫关古建筑群、香严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3处。淅川县以楚文化的摇篮及宝库著称,淅川县的丹阳,亦称龙城,是楚国的早期都城。丹江库区遗址、墓葬主要涉及旧石器、新石器、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时代20世纪70年代,组织对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淅川淹没区遗址、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已发掘古化石点14处、古遗址24处、古城址14处、古墓葬32处,原址保护古建筑33处。其中下寺令尹子庚墓中发掘出土的编钟、玉石排箫、铜禁、王子午鼎,堪称稀世珍宝。1992年,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六次年会在淅川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78人,对楚文化的渊源、楚都丹阳、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等学术课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2006年开始,先后有77个省内外发掘单位进驻我县,对南水北调库区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完成发掘面积97625平方米,清理出各个时期古墓葬1600余座,新石器时代房址400余座,灰坑2000余个,窑穴50余座,陶窑17座,祭祀坑、井、道路等遗迹500余处,出土文物5万多件,现已修复整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器物4.5万件。上集沟湾遗址、盛湾马岭遗址、盛湾下王岗遗址发掘项目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2009年,上集沟湾遗址发掘项目荣获国家田野考古三等奖。2007年,我县利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任务,新发现文物点2700余处,文物普查总数位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十位,并分别受到国家、省、市奖励。其中普查发现42万平方米的寺湾寺坡汉代崖墓群,是迄今为止省最大的一处汉代崖墓群。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28000多件(套),其中一级品15件,二级品115件,三级品1832件。2014年,我县配合省文物局在安阳举办为期3年的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出土文物展览活动,先后调展丹江库区抢救性发掘文物364件,为集中展示淅川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集镇沟湾遗址全貌

老城镇裴岭墓群现场发掘图

     

王子午鼎

                 

          

神兽

云纹铜禁

 

王孙诰甬钟

 

 克黄升鼎

 

龙耳虎足方壶

全县共有省级非遗项目5个(鲤鱼闹连、范蠡传说、丹江号子、蛤蟆嗡、淅川锣鼓曲),市级非遗项目8个,县级非遗项目58个。2009年,圆满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普查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14类、11257条、2600项,普查上报总数位居全市第一。近年来,我们坚持开各类文艺大赛活动,挖掘民间文化精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每年春灯节期间举办一次民间艺术展演活动通过展演传承了锣鼓曲、蛤蟆嗡、丹江号子、淅川版画、舞龙舞狮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项目,共整理出版《淅川版画集》5套。2006年,音乐创作人员改编的淅川民歌《陪郎》、《大对花》,代表河南省进入第12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个人单项奖决赛。2015年,“丹江号子”参加了省第十二届“群星奖”小戏小品(曲艺)大赛颁奖晚会、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优秀群众文艺精品展演,充分展示了淅川民间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淅川版画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面世,80年代初达到繁荣的顶峰,至今已有近70年的发展历史,已拥有30余人的社会作者群,是河南省南阳地区仅有的一个版画创作群体。淅川版画曾先后4次参加国内、国际藏书票艺术展,连续四年与世界欧、亚、美、澳四大洲24个国家进行交流展销,共有14幅作品在国际类版画专业刊物《藏书票之友》发表,有效提升了淅川版画的社会影响力。

       

荆紫关镇民间艺术表演活动

元宵节民间艺术大赛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丹江号子》展演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活动

淅川版画《老屋》

淅川版画《雪兆丰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