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文化文物概况

来源:文广新局 发布时间:2020-10-15 13:06:30 浏览次数: 【字体:

淅川文化文物概况

淅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文化发祥地、南北文化交汇处。淅川古为商於之地,沿丹江北上可达秦川,南下可抵荆襄。这里曾孕育了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影响和促进了淅川文化艺术不断繁荣发展,曾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殊荣。

淅川是文物大县,全县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处(荆紫关古建筑群、香严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3处。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2006年开始,先后有77个省内外发掘单位进驻我县,对南水北调库区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5万多件。现已修复整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器物4.5万件。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28000多件(套),其中一级品15件,二级品115件,三级品1832件。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铜禁、王子午鼎、石排箫、编钟等文物均是国家的稀世珍宝。

全县共有省级非遗项目5个(鲤鱼闹连、范蠡传说、丹江号子、蛤蟆嗡、淅川锣鼓曲),市级非遗项目8个,县级非遗项目58个。“丹江号子”参加了河南省第十二届“群星奖”小戏小品(曲艺)大赛颁奖晚会、全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优秀群众文艺精品展演。淅川版画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面世,80年代初达到繁荣的顶峰,至今已有近70年的发展历史,已拥有30余人的社会作者群,是河南省南阳地区仅有的一个版画创作群体。淅川版画曾先后4次参加国内、国际藏书票艺术展,连续四年与世界欧、亚、美、澳四大洲24个国家进行交流展销,共有14幅作品在国际类版画专业刊物《藏书票之友》发表,有效提升了淅川版画的社会影响力。

全县共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3个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曲剧团、越调剧团),17个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已建成村级文化服务中心442个。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大文化的发展思路,坚持发展经济促文化,发展文化助经济的科学理念,把公共文化服务与脱贫攻坚、全民道德建设等深度融合,先后隆重举办了各类节庆活动,广场舞蹈大赛、戏曲大赛、青年歌手大赛、地方行业原创歌曲展演等各类大型文化文艺演出活动,扎实组织开展了“流动文化车”、“流动图书车”、“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以及“舞台艺术送农民”、“戏曲进校园”、精神文化扶贫巡演、“红色文艺轻骑兵进基层”等各类巡回服务活动,打响了“渠首欢歌”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精品舞台艺术节目《丹江夜雨》,曾两次进京、一次进省直机关和高校演出,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