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湾镇年鉴(2015)
[概况]
寺湾镇位于豫鄂两省结合部,距淅川县城56公里,丹江淇河在此交汇,属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 209国道及332省道贯穿全镇,“运十”高速途径该镇,并在镇区设有出口和服务区,交通条件便利。全镇国土面积1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82.6公顷,荒山滩涂面积9066.7公顷,水域面积2000公顷。下辖29个行政村、256个村民小组、8868户、3.96万人。2014年,寺湾镇紧紧围绕全县“保水质、迎通水”工作大局,齐心协力,务实重干,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共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2亿元,增长14.9%;实现财政收入384万元,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增长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工业经济]
2014年来,寺湾镇按照“壮大骨干、激活现有、引进外来”的发展思路,扩大招商,致力发展工业经济。全年新上亿元以上项目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一是由贵族旋压件公司引进投资5亿元的汽车配件项目,入驻在县工业园区,一期2亿元的汽车轮毂生产项目已建成,进入调试生产阶段。二是引进十堰二汽集团投资1亿元的汽车配件项目,入驻在县工业园区,正在进行征地报批。三是由清凉寺水电综合开发公司,在完成一期1.2亿元的发电站投入运行的基础上,引进投资1.4亿元,实施二期光伏发电合作项目建设,正在设计规划。四是引进河南佳禾农业科技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油牡丹种植加工项目,已建成油牡丹基地800亩,育苗基地200亩。同时,以“三淅”高速建设为契机,209国道沿线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已启动,正在修建园区主干道,积极打造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2014年,该镇招商引资工作位居全县前列。
[生态建设]
按照生态与经济并重的思路,因地制宜,多元发展,致力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是依托企业及合作社,积极搞好土地流转,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发展规模化生态产业。其中,丰达公司在丹江河沿岸成功流转土地1000余亩,带动了桑蚕规模化养殖;河南佳禾农业科技公司在上街、老庄等村流转土地2000余亩,建成了油牡丹观光园800亩,育苗基地200亩;博丰农业合作社引进深药集团,在淇河沿线流转土地1000余亩,建成中药材基地1个,育苗基地120亩;六合核桃、众城核桃合作社联合投资发展优质核桃产业,建成核桃基地1500亩,育苗基地180亩。目前该镇已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生态产业发展格局。二是立足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保护,积极开展生态造林工程。全年共完成生态造林1.35万亩,其中沿第一山脊侧柏造林7600亩,沿河造林4500亩,通道造林500亩,集镇及村庄绿化1200亩,全镇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集镇和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集镇窗口形象有效提升。坚持“科学规划、逐年打造、培育亮点”的思路,不断加大投入,强化基础配套,提高集镇承载力。投资1400余万元,建成大型污水处理厂一座,铺设管网4000余米;投资1900余万元,建成垃圾处理场一座,进一步完善了集镇功能。投资400余万元,对镇东广场进行了扩建和修缮。同时,以清洁家园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集镇环境卫生秩序日常管理,时刻保持了干净整洁的镇容镇貌。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以公路沿线村为重点,以卫生整治为切入点,试点推动前营、夏湾、清凉寺等村美丽乡村建设,有效带动了其他各村自发建设,促进了群众自我管理和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全镇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民生工作]
加大各类资金投放力度,积极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一是投资500余万元,完成了9个村的安全饮水工程,有效解决了部分山区村群众人畜饮水困难。二是投资300余万元,硬化村组道路4000余米,进一步夯实了全镇交通基础。三是投资80余万元,完成了一个村的整村推进工程。四是投资200余万元,改造了镇卫生院病房楼,增添了CT等医疗设备,进一步改善了医疗条件,提高了医疗水平。五是高度重视信访稳定、综合治理、便民服务、安全生产等工作,扎实搞好为民服务,社会管理得到了全面加强,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全镇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
以党建工作统揽全局,强化党建责任,狠抓任务落实,为各项工作扎实落实提供坚强保障。一是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紧紧扭住反“四风”这个重点,认真抓好学习、查摆、整改各环节工作,建成完善了一系列保持长效的制度和机制,二是全面完成村级组织的换届工作。通过严格程序、周密组织、充分发扬民主、严肃换届纪律,使一批优秀的农村人才走上了村干部岗位,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全面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切实增强了农村基层民主决策能力,办成了一大批群众乐见的实事好事,进一步夯实了村级基础,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深入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大党建工作投入。通过争取项目、以奖代补等办法,不断加大农村基层党建投入,新建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3个。五是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通过在全镇开展“三亮三评”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全镇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在广大党员干部中营造了“亮”中强职责、“评”中见长效,扎实抓工作、真心搞服务的浓厚氛围。同时,积极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严把党员人口关,抓好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建立了能进能出、注重质量、强化约束的良好机制,打造了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干部队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