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数字乡村建设 为淅川提“智”增“质” ----淅川县九重镇大邹庄智慧农业示范区项目
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为数字乡村建设明确了目标任务,为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数字动力”,插上了“数字翅膀”。淅川县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结合淅川实际,启动了淅川县九重镇大邹庄智慧农业示范区项目。该项目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项目建设规模为1250亩,总投资1822.92万元。主要分两个区域建设,一个区域建设结构调整高效数字农业区约670亩,以种植草莓等经济作物为主;另一个区域建设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约58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项目区采用配套机井、管网覆盖、滴头可控及数字物联网控制系统、检测系统,实施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配套,改善灌溉条件和农业生产环境,增强生产后劲,增加农民收入,可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实施后,一方面高效降低了化肥使用量和生产成本,为控制面源污染保护水质提供了有益探索。本项目采用水肥一体化全自动伸缩喷灌技术,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喷枪或喷头形成喷灌,均匀、定时、定量喷洒在作物发育生长区域。田间喷灌系统在耕作层以下,自动伸缩,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可节水50%左右(与常规沟畦灌溉相比),增产15-20%,同时具有节约肥料、机力、人工等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多种优势,增加小麦、玉米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项目区每亩浇水仅需5元,节约化肥20-30斤,而且能省人工,增产增效。另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加强环境和病情监测,提高了经济效益。项目运用先进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手段,初步建设起一个覆盖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节水灌溉、虫情监测、环境监测、土壤监测、病害监测、可视农业及其他相关内容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讯传输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决策系统为核心,提高农业灌溉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灌溉技术优化和提高用水效率,同时结合灌区虫情信息、气象信息、土壤信息等,通过系统数据优化形成决策来指导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如小麦过去亩亩产600斤左右,现在亩产可达1000—1200斤。
同时项目建设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效促进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环境的良性循环,对改善和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质保护,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淅川县九重镇大邹庄智慧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已成为淅川县发展生态农业、推广节水灌溉的标杆,更是淅川县数字乡村建设的典型,为淅川农业农村发展提“智”增“质”,助推淅川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