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县农业农村局>政务动态>详细内容

病虫情报2021年第五期

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1-03-10 15:40:30 浏览次数: 【字体:
 

淅川县2021年小麦中后期病虫草害

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因素。据农业农村部通报和专家分析,结合我县春季天气条件、田间菌源、越冬基数、小麦苗情及当前病虫发生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2021年我县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程度总体将偏重发生,特别是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偏重流行风险高。为切实做好防控工作,保护小麦生产安全,努力夺取今年夏粮丰收,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突出主攻对象,实施科学防控

小麦中后期病虫种类多,往往多种病虫混合发生,重叠危害,应以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白粉病、叶锈病、穗蚜、麦蜘蛛、吸浆虫等为重点防控对象。在防控策略上,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非化学防控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在防控药剂选择上,重点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相同品种药剂重点推广高含量产品和悬浮剂、水乳剂等环保剂型。同时,积极试验示范推广农药减量助剂,实现减药控害。要结合当地小麦品种布局、抗病性及历年病虫发生危害特点,明确防控重点,抓住有利时机,落实关键措施。对暴发性和大区域流行性病虫害,要提早做好应急预案和物资准备,一旦出现局部暴发危害势头,迅速实施应急防控,确保实现重大病虫应急防控处置率 90%以上,防治效果 85%以上,总体病虫草害损失率控制在 5%以内的目标。

二、狠抓关键环节,落实防控技术

(一)严密监控小麦条锈病。我县于去年1128日始见小麦条锈病,冬前发病是我县历年第二早的一年。据县植保站抽样调查,目前小麦条锈病在我县上集、金河、马蹬、大石桥、寺湾、滔河、盛湾6乡镇, 29块麦田发现小麦条锈病单片病叶和发病中心,部分叶片已发黄干枯。据省市植保专家查看了我县条锈病发生情况后指出,今年条锈病在我县偏重流行风险高,一定要抓紧防治,要全面落实“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 控制一片”的防控策略,随时扑灭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 0.5%时,应组织开展区域性统一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已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枯草芽孢杆菌等,药剂用量严格按照产品推荐剂量。上述药剂可同时兼治纹枯病、茎基腐病、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病害。

(二)返青拔节期实施病虫早控。

小麦返青拔节期是防治纹枯病、茎基腐病和麦蜘蛛等病虫的有利时机。在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5%时选择使用井岗霉素、噻呋酰胺、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申嗪霉素、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对小麦茎基腐病可选用戊唑醇、多菌灵、丙硫菌唑、氰烯菌酯等药剂防治。严重发生田,隔7-10天再喷1次。要注意将药液喷淋在麦株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对小麦红蜘蛛,当平均 33 厘米行长螨量达到200头时,选用阿维菌素、哒螨酮、甲维盐等喷雾防治,也可采取灌水时振动麦株的方法杀死害螨。对小麦黄花叶病,可在春季发病初期,追施氮肥,并喷施磷酸二氢钾、生长调节剂等,减轻病害症状,恢复长势,减少产量损失。

(三)抽穗扬花期全面预防赤霉病。对小麦赤霉病,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及早准备,主动出击,实施全生育期综合防治,确保防在发生流行之前。一要掌握好防治时机,坚持见花打药,主动预防。提倡小麦扬花初期进行全面预防。对高感品种,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齐穗期,用足药液量,施药后 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防治1次,确保防治效果。二要选好对路药剂和器械。推荐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丙硫菌唑、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戊唑醇及其复配制剂(如丙唑·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醇、戊唑醇·咪鲜胺)。注重交替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建议不要使用多菌灵。要尽量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亩药液量在1升以上)等高效植保机械,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避免使用拉管式喷雾机。同时应添加适宜的功能助剂、沉降剂等,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此外还要做好小麦吸浆虫的防控。高密度区域抓好蛹期土壤处理和成虫期喷药两个关键环节,一般发生区重点做好抽穗至扬花前的成虫防治。蛹期防治可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当每小方(10 厘米×10 厘米×20 厘米)有虫蛹 2 头以上时,用毒死蜱、辛硫磷·毒死蜱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后结合浇水效果更好。成虫期防治应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施药时间,在成虫发生高峰期用药。在小麦抽穗7--80%,当每十复次成虫 10 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 2 头以上成虫时,立即用高效氯氰菊酯、阿维·吡虫啉、死蜱、氟氯·吡虫啉、联苯·三唑磷等进行防治,可兼治麦穗蚜、粘虫等害虫。

(四)灌浆期做好一喷三防。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发生危害高峰期,要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等,科学配方、混合喷洒,综合控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叶枯病、麦穗蚜等多种病虫危害,达到一喷多效。对穗蚜,推荐选用苦参碱、烟碱、楝素等植物源农药或蚜茧蜂防治,也可用吡虫啉、啶、吡蚜酮、噻虫嗪、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杀菌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已唑醇、丙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多菌灵、吡唑醚菌酯、丙硫唑·戊唑醇、丙环·嘧菌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用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等。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喷施农药时可适当加入减量降残增效助剂。农药和助剂应优先选择植保部门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的效果较好的品种。

三、推进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

各乡镇应充分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政府购买病虫防治服务力度,组织动员专业化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投入小麦重大病虫统防统治工作,推行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供应、统一施药作业服务,努力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提高防控效率和效果。要充分发挥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防群治工作全面开展。

四、强化示范带动,搞好技术服务

各乡镇要增加投入,优化方案,落实技术,强化宣传,切实抓好小麦病虫害防治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要通过开展现场观摩,展示先进防治设备,推广科学用药、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先进技术。组织技术人员入村进户,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技术和信息服务,面对面开展病虫防治培训指导,力争做到每户有一份明白纸,有一位明白人,每村有一名技术员,确保防控技术落实到位。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春季麦田病虫草害科学防控技术,确保防治质量,坚决打赢以条锈病、赤霉病为主的小麦重大病虫防控歼灭战,将小麦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