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情报2019年第三期
淅川县2019年小麦中后期病虫草害防治
技术指导意见
病虫草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因素。据农业农村部通报和专家分析,预测今年我县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程度总体将重于上年,特别是小麦赤霉病存在偏重至大流行的风险。为了贯彻落实《淅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防控工作,保护小麦生产安全,促进稳粮增收和优质小麦发展,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突出主攻对象,实施科学防控
小麦中后期病虫种类多,往往多种病虫混合发生,重叠危害,应以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穗蚜、麦蜘蛛、吸浆虫等为重点防控对象。在防控策略上,要坚持因地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非化学防控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在防控药剂选择上,重点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相同品种药剂重点推广高含量产品和悬浮剂、水乳剂等环保高效剂型,同时,积极试验示范推广农药减量助剂,实现减药控害。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小麦品种布局、抗病性及历年病虫发生危害特点,明确防控重点,制定防控技术方案,指导科学防控。对暴发性和大区域流行性病虫害,要提早做好应急预案和物资准备,一旦出现局部暴发危害势头,迅速实施应急防控。要通过落实各项关键措施,实现重大病虫应急防控处置率达 90%以上,防治效果达 85%以上,总体病虫草害损失率控制在 5%以内的目标。
二、狠抓关键环节,落实防控技术
一是严密监控小麦条锈病。我县是条锈病早发区、常发区,2 月下旬开始,要全面落实“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监测防控策略,随时扑灭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风险;3 月底至 4 月初,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 0.5%时,应组织开展区域性统一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1000 亿枯草芽孢杆菌等,药剂用量严格按照产品推荐剂量。上述药剂可同时兼治纹枯病、茎基腐病、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病害。
二是拔节前实施化学除草和病虫早控。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是春季化学除草的关键时期,对于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可在日均气温稳定通过 6℃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 10点~下午 4 点,根据当地草情、草相等实际情况,选准对路药剂,采用适宜剂量,科学开展麦田杂草防除。以播娘蒿、荠菜、婆婆纳、牛繁缕、麦家公、猪殃殃、泽漆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20%双氟磺草胺·氟氯酯、5.8%唑嘧磺草胺·双氟磺草胺、7.5%双氟磺草胺·唑草酮等药剂进行防除;以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炔草酸、唑啉·炔草酯、精恶唑禾草灵等药剂防除;对于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生的麦田,可根据草相,选用氟唑磺隆、啶磺草胺、或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和精恶唑禾草灵或炔草酸等按一定比例混配使用。化学除草技术性强,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防止除草剂药害事故的发生。
小麦返青拔节期也是防治纹枯病、茎基腐病和麦蜘蛛等病虫的有利时机,可以结合化学除草进行。对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等土传真菌病害,在病株率达 15%时选择使用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申嗪霉素、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严重发生田,隔 7-10 天再喷 1 次。要注意将药液喷淋在麦株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对小麦红蜘蛛,当平均 33厘米行长螨量达到 100(麦长腿蜘蛛)或 200 头(麦圆蜘蛛)时,选用阿维菌素、哒螨酮、甲维盐等喷雾防治,也可采取灌水时振动麦株的方法杀死害螨。对小麦黄花叶病,可在春季发病初期,追施氮肥,并喷施磷酸二氢钾、生长调节剂等,减轻病害症状,恢复长势,减少产量损失。
三是抽穗扬花期全面预防赤霉病。对小麦赤霉病,各地要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科学研判,及早准备,主动出击,实施全生育期综合防治,确保防在发生流行之前。一是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中后期小麦群体数量,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二是坚持见花打药,主动预防。提倡小麦扬花初期打保险药进行全面预防。对高感品种,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 2 天以上,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齐穗期,用足药液量,施药后 3-6 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 5-7 天再防治 1-2 次,确保防治效果。三是选好对路药剂和器械。推荐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
菌、井冈·腊芽菌、戊唑醇及其复配制剂(如丙硫唑·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醇、戊唑醇·咪鲜胺、戊唑醇·福美双、烯肟·多菌灵等)以及耐雨水冲刷剂型,注重交替轮换用药,避免或延缓抗药性产生。要尽量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自主飞行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同时,应添加适宜的功能助剂、沉降剂等,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此期还要做好小麦吸浆虫的防控。高密度区域抓好蛹期土壤处理和成虫期喷药两个关键环节,一般发生区重点做好抽穗至扬花前的成虫防治。蛹期防治可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上中旬,当每小方(10 厘米×10 厘米×20 厘米)有虫蛹 2 头以上时,用毒死蜱、辛硫磷·毒死蜱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后结合浇水效果更好。成虫期防治应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施药时间,在成虫发生高峰期用药。在小麦抽穗期,当每 10 网复次捕获成虫 10 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 2 头以上成虫时,立即用倍硫磷、高效氯氰菊酯、氟氯·毒死蜱、氟氯·吡虫啉、联苯·三唑磷等进行防治,可兼治麦蚜、粘虫等害虫。
四是灌浆期做好一喷三防。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发生危害高峰期,各乡(镇)要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等,科学配方、混合喷洒,综合控制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叶枯病、麦穗蚜等多种病虫危害,达到一喷多效。对穗蚜,推荐选用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抗蚜威、噻虫·高氯微囊悬浮剂等药剂喷雾防治,也可用苦参碱、烟碱、楝素等植物源农药或蚜茧蜂防治。杀菌剂可选用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丙硫唑·戊唑醇、丙环·嘧菌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用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等。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喷施农药时可适当加入减量降残增效助剂。农药和助剂应优先选择各级植保部门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的效果较好的品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