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2016年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
春分将至,气温开始回升。麦田病虫进入活跃期,加上部分小麦前期遭冻害,抗逆力下降,造成春季麦田病虫草害防治压力增大,任务加重。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草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切实做好监测防控工作,最大程度减轻其危害损失,确保今年我县夏粮再夺丰收,特提出如下技术意见。
一、 加强病虫监测,及早科学预警
根据我县生产实际,今春要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叶锈病、吸浆虫、麦蚜、麦蜘蛛等“四病三虫”的系统监测工作。要采取人工调查和仪器监测相结合、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严密监测病虫发生动态。
二、突出主攻对象,实施科学防控
小麦中后期病虫种类多,往往多种病虫混合发生,重叠危害,全县应以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麦穗蚜、吸浆虫、麦蜘蛛等“三病三虫”为重点防控对象,实施科学防控和综合防治。在防控策略上,要坚持关键措施与综合技术相结合、科学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自防相结合。在防控药剂选择上,重点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相同品种药剂重点推广高含量产品和悬浮剂、水乳剂等环保、高效剂型。对暴发性和大区域流行性病虫害,要提早做好应急预案和防治物资准备,一旦出现局部暴发危害势头,迅速实施应急防控。
三、狠抓关键环节,落实防控技术
一是及早防控纹枯病和红蜘蛛。小麦起身拔节期是纹枯病和麦蜘蛛防治的有利时机,应及早喷药控制。对小麦纹枯病,在病株率达15%时选择使用井冈霉素、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申嗪霉素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严重发生田,隔7-10天再喷1次。要注意将药液喷淋在麦株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对小麦红蜘蛛,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到200头时,选用阿维菌素、哒螨酮、甲维盐等喷雾防治,也可采取灌水时振动麦株的方法杀死害螨。
二是严密监控小麦条锈病。特别是丹江水库库区周边乡镇等地一定要坚持“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监控策略,随时扑灭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时,应组织开展区域性统一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腈菌唑、丙环唑等。
三是抽穗扬花期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和吸浆虫。小麦吸浆虫要重点抓好蛹期土壤处理和成虫期喷药防治等两个关键环节。蛹期防治可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当每小方(10厘米×10厘米×20厘米)有虫蛹2头以上时,用毒死蜱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后结合浇水效果更好。成虫期防治应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施药时间,在成虫发生主峰期用药。在小麦抽穗期,当每10网复次捕获成虫10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立即用高效氯氰菊酯或毒死蜱等进行防治,可兼治麦蚜、粘虫等害虫,也可用敌敌畏拌适量麦麸或细土在傍晚撒于田间,熏蒸防治。对小麦赤霉病,要继续采取“科学预测,主动出击,见花喷药,防病保产”的策略,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3 天以上或10 天内有5 天以上阴雨天气时,应全面开展病害防控,提前打好“保险药”,做到全面预防。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要提早至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等,用药量要足,喷液量要大,喷洒要均匀,保证防治效果。施药后6 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
四是后期推行综合用药。小麦生长发育后期是多种病虫发生危害高峰,要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一喷三防”,将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科学配方、混合喷洒,综合控制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叶枯病、蚜虫等多种病虫危害。针对穗蚜,推荐选用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也可用苦参碱、烟碱、楝素等植物源农药。
四、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提高防治效果
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扶持专业化防治组织,努力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要支持和鼓励专业化防治组织与农户、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签订服务合同,实施全程防控服务,或针对化学除草、“一喷三防”等环节进行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实现增效、节本、增产、环保的目标。对吸浆虫、赤霉病、条锈病等暴发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可由政府统一指挥,委托专业化防治组织实施大面积统一防治,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在高产创建示范区、小麦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要实现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全覆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