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文明网>公民道德建设>详细内容

【移风易俗殡葬领域】群众满意度可见可感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5 15:32:41 浏览次数: 【字体: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直面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诉求,各地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衔接等,让群众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当今中国,殡葬领域也不例外。在不断深化“互联网+殡葬服务”方面,浙江升级“浙里逝安”应用,聚焦逝、殡、葬、祭全流程,构建全方位、多层级监管预警体系,提升大数据监督质效;山东建设“居民身后服务一件事”集成服务场景;重庆积极推进“逝有所安”数字化应用系统建设。同时,越来越多的殡葬服务机构通过引进新技术、采用新手段,积极推广网络祭扫、远程告别等在线服务项目,并通过推出人生微电影、沉浸式数字悼念厅等,让群众不仅能体会科技的魅力,更能在温馨、温暖的氛围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和精神传承的力量。

细节决定成败,微末体现真情。在推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双提升方面,各地围绕逝、殡、葬、祭全过程不断优化服务、主动作为。湖北探索推出“白事管家”“首问责任制”等全流程服务;陕西主动牵头“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第一批重点事项“个人身后一件事”,推动解决医疗机构与殡仪馆遗体交接不规范的问题;安徽推广使用“96399”殡仪服务短号,实现政策咨询、业务办理、投诉举报“一号统管”;广东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常态化殡葬服务群众满意度回访,主动发现和掌握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立行立改、有的放矢;广西在部分殡仪馆内设置心理抚慰室,提供暖心服务,柳州市殡仪馆创建的“柳小明”民政志愿服务队伍践行“善待逝者,慰藉亲人”工作理念,累计为群众提供暖心服务3200人次;贵州贵阳建成“百姓身后事”联办平台,畅通卫健、公安、医保、金融等信息渠道;湖北荆门提供殡仪上门服务,依托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开展临终关怀、心灵抚慰、心理疏导等个性化服务;河北邯郸等地开展“一站式”服务,24小时殡仪服务热线全线接入,全程陪同引导;内蒙古赤峰将全市12家殡仪馆服务电话接入12345政务服务平台,24小时提供服务,同时通过“免、减、降、限”等举措,最大限度减轻群众治丧负担。

聚心者强,“涣”心者弱。在强化人才队伍发展和行风建设方面,各地一方面多管齐下,在教育培养管理型、专业型、技能型、服务保障型人才上狠下功夫;另一方面,通过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等,切实加强作风纪律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殡葬干部职工队伍。辽宁、四川、宁夏、西藏等地举办形式多样的法规政策培训班,对殡葬从业人员进行廉政教育;广西崇左对收受“利是红包”的行为说不,全员签订《员工廉洁自律服务承诺书》;湖北秭归探索完善民间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在全国统一部署下,廉洁、奋进、阳光、向上的行业形象愈发清晰。

“除了遗体接运、火化、告别、骨灰寄存等基本服务项目,还提供了一个200元的骨灰盒,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超过200元的骨灰盒只收成本价,最贵的不超过千元,馆内所有殡葬用品都成本价销售。”不久前,河北唐山市民张先生的父亲不幸离世,料理完后事,他对唐山市殡仪馆推出的惠民公益服务非常认同。作为全国殡葬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单位之一,唐山市殡仪馆只是全国殡葬领域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行便民惠民利民举措的一个窗口。“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满意”,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在春风吹拂的神州大地上,惠民殡葬的春风正温暖着千家万户,让“身后事”不再成为负担,把“伤心事”办得省心、放心、暖心。


终审:饶静静(文明办)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