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殡葬领域】惠民利民保障服务供给
“兼济天下者,方能惠及苍生。”按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扩大惠民殡葬覆盖面、提升可及度,提高服务均等化水平,是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聚焦解决群众殡葬领域急难愁盼问题,各地在建立健全基本殡葬服务制度和落实惠民举措上创新实践。北京清理非必要、不合理收费项目,通过重塑清单、整合删减和动态调整,实打实“减真项”“真减项”;天津拓展“送亲人 找民政”惠民殡葬服务,提出“亮国营身份 还公益属性”理念,以3000元为基准,设计惠民殡葬服务套餐;上海践行帮困济丧,去年全市13家殡仪馆全部推行千元办丧事;辽宁实现户籍居民骨灰海葬全免费,29个县(市、区)实现6项基本殡葬服务覆盖全体居民;江苏明确首批13项减项降费优服务政策创制任务,逐项抓好调研规划;浙江对“身后事”基本服务和延伸服务项目进行规范,新增25个减免项目;福建倡导殡仪馆骨灰盒“零溢价”销售,并在41个县(市、区)推进政策落地;湖北恩施探索殡葬服务收费总额控制制度;青海海东要求各经营性公墓优化调整公墓价格,坚决杜绝高价墓、豪华墓。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制定出台了惠民殡葬实施办法,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殡葬领域惠民生、暖民心的实际变化。
紧盯殡葬领域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满足群众基本殡葬服务需求为着力点,各地加大公益性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上海探索将经营性公墓违规用地整治与公益性墓区建设相结合,在市属5家经营性公墓规划建设城市公益性骨灰堂;湖北积极推进大中城市骨灰堂建设,并在武汉探索“市区共建”解决中心城区居民公益性安葬设施供给不足难题;江西加快城市公墓“一园两制”改革,将城市公益性公墓从经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混合模式中分离出来,建立“公益性公墓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经营性公墓作为有益补充”的模式。岁末年初,山东海阳、广东饶平、重庆巫山等地新一批殡仪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确保了公益性殡葬设施服务能力与群众殡葬需求相匹配。
不约而同,社会关注的目光也在向加强殡葬服务供给聚焦。今年地方两会,山西普惠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贵州加强殡葬服务规范化管理纳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交出了过去一年的“成绩单”。四川列出2025年殡葬重点工作“施工图”——以公益性为主导,推动殡葬领域改革治理工作。黑龙江也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2个殡葬等社会服务项目纳入“加强边境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实事。
瞄准殡葬服务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各级民政部门攻坚克难,主动落实行业主管和部门监管责任,研究分析问题存在的社会成因、政策环境,系统谋划治本之策,殡葬服务管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