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文明网>公民道德建设>详细内容

【移风易俗】乡村新风起:移风易俗,拥抱文明新篇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04 09:38:29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号文件引关注,乡村变革正当时

2025 年 2 月 2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 ,这份文件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其中关于农村移风易俗的内容引发广泛关注。文件明确指出,要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加大对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农村演出市场,深入整治低俗表演活动 。这些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额彩礼重负下,乡村婚恋困局深

在广大农村地区,彩礼本是传统婚俗中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然而如今却逐渐演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农村彩礼金额一路攀升,令人咋舌。在一些地区,彩礼从过去的几万元,短短几年内飙升至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如江西某地不含车房彩礼超过 38 万元,河南某地全款买车买房之后还要二三十万元彩礼,福建某地彩礼最多甚至高达 200 万元。这些数字,远超普通农民家庭的年收入,使得结婚这件人生大事,变成了一场令人望而却步的经济考验。

高额彩礼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对于许多农村家庭来说,为了筹集彩礼,父母们不得不四处借债,甚至耗尽多年的积蓄。这不仅导致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还可能让新婚夫妇在婚后背负沉重的债务压力,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有些家庭,为了给儿子娶亲,不惜借下高额债务,婚后小两口不得不节衣缩食,为偿还债务而奔波,原本应充满甜蜜的新婚生活,被经济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彩礼的过度攀升,也让婚姻关系变得扭曲。当彩礼成为婚姻的首要考量因素,爱情和感情的基础便被弱化。在一些农村地区,相亲时首先谈的不是双方的人品、性格和感情,而是彩礼的数额。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使得婚姻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经济交易,而非情感的结合,为婚后的家庭生活埋下了矛盾的隐患。因彩礼谈不拢而导致原本相爱的情侣分道扬镳的情况屡见不鲜,彩礼成为了爱情路上的绊脚石。

高额彩礼还对乡村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一方面,它使得农村家庭的消费能力下降,许多家庭为了积攒彩礼,减少了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抑制了农村市场的活力。本可以用于农业生产投资、改善生活条件的资金,都被用于彩礼支出,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高额彩礼导致农村适婚男性结婚困难,出现了大量的 “剩男”,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家庭的人口结构,也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c8177f3e6709c93dee4cfab871bb89d3d000545d

多管齐下治彩礼,破局婚恋新希望

面对高额彩礼带来的诸多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举措,为解决农村婚恋难题指明了方向。

组织引领,服务关爱

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在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组织积极行动,通过举办各类相亲活动,为农村适婚青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 。贵州共青团在七夕期间启动 “青春牵手・爱心同行” 线上 “公益 + ” 交友活动,以省级 “示范带动 + 市州联动” 的方式,结合各地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各行业的特点,为全省单身青年搭建交友联谊平台,在公益行动中促进青年婚恋交友更加文明、健康、理性、阳光。同时,它们还开展婚恋辅导,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婚姻专家,为农村适婚群体提供恋爱技巧、婚姻观念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让爱情回归纯粹,让婚姻不以金钱衡量。

严厉打击,净化环境

针对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婚托婚骗的手段层出不穷,一些不法分子虚构身份,编造自己是高富帅、白富美的谎言,在相亲过程中获取对方信任后,以各种理由索要钱财;还有的以介绍对象为名,收取高额的婚介服务费,却不提供真实有效的服务 。城口警方成功破获的养老婚介诈骗案,犯罪团伙伪装成 “婚介公司”,为独居老人介绍养老伴侣实施诈骗,最终 30 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为受骗群众追赃挽损 46 万元。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查办的 “婚托” 诈骗案,受害人达 300 余人,涉案金额共计 250 余万元,3 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被判处十年至三年不等有期徒刑。这些案例彰显了法律的威严,也为其他潜在的违法者敲响了警钟,净化了农村的婚恋市场。

乱象丛生,污染乡风

在农村演出市场中,低俗表演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乡村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在一些农村的庙会、集市、红白喜事等场合,部分演出团体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不惜采用低俗、恶俗甚至违法的表演内容。有的表演中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暗示,演员穿着暴露,做出各种暧昧、挑逗的动作,言语间尽是低俗的荤段子,完全不顾及场合和观众的感受。还有的表演融入暴力元素,通过模拟打架斗殴、血腥场景等方式来制造噱头,不仅容易引发观众的模仿行为,还对社会治安造成了潜在威胁。封建迷信内容也时常出现在这些低俗表演中,如宣扬鬼神之说、算命看相、跳大神等,误导村民的思想,让一些人陷入封建迷信的泥潭,阻碍了农村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这些低俗表演对农村文化环境和村民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它破坏了乡村原有的淳朴民风,让低俗、恶俗的观念在农村蔓延,侵蚀着村民的精神世界。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频繁接触这类低俗表演,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导致价值观扭曲,对美丑、善恶的判断出现偏差,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低俗表演还阻碍了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挤压了优秀文化艺术的生存空间,使得真正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演出难以在农村找到市场,不利于农村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重拳出击,规范市场

针对农村低俗表演这一乱象,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积极行动,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整治措施。

在执法巡查方面,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农村演出市场的监管力度。江苏淮安市自5月起开展整治农村演出活动专项执法行动,成立专项执法检查工作组,加强与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协作,深入摸排市内农村文艺表演团体、个体演员、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等经营单位基本情况,围绕擅自从事营业性演出经营活动、未经批准举办营业性演出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为检查重点,加大对农村集市、红白喜事、庙会等活动尤其是群众红白喜事的流动演出和 “大篷车演出” 的监督检查力度。通过高频次的巡查,及时发现并制止低俗表演的发生,对违规演出团体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低俗表演问题,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至关重要。各地通过加强宣传普法,利用广播电视、张贴宣传海报、派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演出市场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和辨别能力,让村民自觉抵制低俗表演。公布12345等投诉举报电话,鼓励群众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投诉举报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氛围。探索建立演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开展不定期 “飞行检查”,加强对全市营业性演出市场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实现工作的长效化、规范化,确保农村演出市场始终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

多方协同共推进,乡村文明展新颜

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移风易俗的全面部署,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勾勒出了清晰的蓝图。解决高额彩礼问题,整治低俗表演,是一场关乎乡村发展、关乎农民幸福的深刻变革。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执法监管,也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村民的自觉行动。只有各方携手,形成强大合力,才能真正破除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农村的彩礼回归合理,婚姻重归纯粹;农村的演出市场风清气正,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的力量,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

终审:饶静静(文明办)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