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殡葬领域】斩断“白色腐败”,让殡葬服务回归公益本质
评论背景材料:
据2024年8月6日中国新闻网报道,近期,多地披露殡葬领域公职人员腐败案例,开展殡葬领域乱象整治工作。不合理收费、只收费不服务、变相捆绑。近年来,多地查处殡葬领域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敛财手段不断升级。例如,前不久,某市殡仪馆被曝出告别厅花卉价格高于市场正常价格三四倍,而且花卉还存在重复使用的情况;2019年,某地殡仪馆停止对丧属自带骨灰盒提供承接和装灰服务;还有殡仪馆规定,“不买骨灰盒不给火化”。(工人日报)
在这个充满哀思与告别的时刻,殡葬服务本应是一抹温柔的慰藉,是逝者尊严与家属情感的寄托之地。然而,近期多地曝光的殡葬领域公职人员腐败案例,却如一记重锤,敲响了行业乱象的警钟。不合理收费、服务缺失、变相强制消费……这些字眼,不仅刺痛了公众的神经,更让“死者为大”的传统美德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此,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如何让殡葬服务回归公益本质,斩断“白色腐败”的链条?
殡葬领域的种种乱象,究其根源,在于监管的缺失与不力。正如报道所言,“多龙治水”的监管模式导致责任不清、推诿扯皮,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温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更是让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利用信息不对等和家属的急切心理,大肆敛财。因此,当务之急是构建一套高效、透明、协同的监管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实现信息共享,对殡葬服务全链条进行无死角监管。
“政企不分,管办不分”是殡葬行业乱象的又一症结。在不少地方,殡仪馆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者,这种双重身份极易导致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推动殡葬行业的政企分离,让政府专注于政策制定与监管,而企业则专注于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是治本之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利益链条,让殡葬服务回归公益属性。
信息不对称是殡葬服务乱收费的重要推手。普通民众对殡葬服务成本知之甚少,加之“死者为大”的传统观念,往往只能被动接受高价服务。因此,建立殡葬服务价格公示制度,让每一项服务的收费标准、成本构成都清晰可见,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关键。同时,加强公众教育,提升民众对殡葬服务成本的认识,引导理性消费,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于已经查实的殡葬领域腐败案件,必须依法严惩,绝不姑息。通过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强大震慑力,让企图在殡葬服务中“趁火打劫”者望而却步。同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监管不力、失职渎职的公职人员严肃追责,确保监管责任落到实处。
生老病死,人生常态。殡葬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平、公正、透明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我们期待,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日益健全、政企关系的清晰界定以及信息透明度的提升,殡葬服务能够真正回归公益本质,让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安息,让每一个家庭在哀痛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力量。斩断“白色腐败”,让爱与尊严成为殡葬服务最美的注脚。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