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陈规陋习 倡树文明新风】系列评论 移风易俗,需强化引领带动作用
乡村振兴,经济要发展,乡风要文明,农民精神生活要富足。乡村积淀了厚重的、优秀的农耕文化,也遗留了一些与时代脱节的陈规陋习。因此,培育文明乡风,既要深挖优秀文化之精髓,更要勇于破除陈规陋习,引领新风正气。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某些陈规陋习亦如影随形,甚至披上时尚外衣,以种种名目混淆视听。这些陋习的根除,绝非易事,亟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陈规陋习犹如顽石,根深蒂固,要以其为突破口树立文明新风,亟需率先垂范与思想引领的双重推动。在此过程中,村“两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需精心策划具体行动方案,积极发挥导向和引领作用,引领文明乡风破浪前行。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农村的红白事往往被视为家庭头等大事,而大操大办之风在某些地区甚嚣尘上。这种风气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更让当事家庭疲惫不堪。面对此情此景,村干部的出面劝导尤为关键。若村干部和党员能以身作则,婚事新办、简办,其示范效应将不可估量。
然而,村干部的示范仅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践行新风尚。从过往的成功经验来看,村“两委”的带动引领下,村里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将移风易俗纳入日常管理,为文明新风的培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明新风的培育,根植于日常生活的深厚土壤,需经年累月的精心浇灌与呵护。村里连续多年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组织村民为老年人包饺子、表演文艺节目等举措,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滋养着村民的心田,逐渐倡导起尊老爱幼、崇尚文明的良好风尚。
文艺的力量,作为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独特价值不容小觑。村里精心组建的广场舞队、艺术团及志愿服务团体,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以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将村里的新风新貌、新鲜故事搬上舞台,实现了寓教于乐、文明宣传的双重功效。在节假日与重阳节等节点,村里组织文艺演出,为老人献上温馨祝福;在年轻人步入婚姻殿堂之时,送上文艺的贺礼。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村民的热烈欢迎,节省了开支,更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有效传播了文明新风,展现了文艺在移风易俗中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村“两委”班子作为乡村治理的领航者与推动者,在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引领与示范作用,方能有效破除陈规陋习,厚植文明根基,让文明乡风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蔚然成风,荡漾开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