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陈规陋习 倡树文明新风】系列评论 移风易俗,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
移风易俗,移的是旧风,易的是陋俗。既然是“旧风”“陋俗”,就说明已经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有着较为顽固的“生命力”,很难一下子改变和消除。但是,只要拿出坚定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特别是找到切入口,抓住关键处,再难的事情也有突破口。
“风俗,天下之大事也”。但是一些乡村存在的陈规陋习,让人苦不堪言。先说高额彩礼。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彩礼数目变着花样不断增长,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存在“条件越差彩礼越高、家里越难彩礼越高”的现象。本该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异化成“一手交人一手交钱”的交易,这让很多年轻人“谈婚色变”,或让两个人感情破裂。即便结了婚,高额彩礼也埋下了“定时炸弹”,成为日后吵架等不和谐事件的导火索。
再说人情礼金。谁家都会遇到红白公事,办事的时候把亲朋好友请来聚一聚,亲朋好友也往往会奉上金额不一的礼金表示心意,这是老底子的传统。但是这几年,这份心意却变了味,有的地方礼金攀比之风越刮越盛,礼金数额也水涨船高,不光是婚丧嫁娶,搬家、升学、满月、做寿,各种请客的由头齐上阵。多数家庭在人情上的开支越来越大,部分农民甚至举债送人情。令人深恶痛绝的还有无底线的低俗乃至恶俗的“婚闹”,不仅冲淡了新婚的喜气,降低了婚礼的格调,还会造成负面影响,污染社会风气。
针对这些不良社会风气,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进行整治。可以说,破除陋习、树立新风已成为社会共识。事实上,许多人对“人情消费”负担之重深有感触,打心眼里不愿大操大办,但又碍于情面,不得不办。
乡村是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正常的礼尚往来无可非议,但厚葬薄养、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是打着人情、传统的旗号,走形变异的风俗习惯。美其名曰是讲礼数,背后却是攀比炫富、铺张浪费,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
移风易俗关键在群众。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的陋习表面上看大同小异,但每个地方、每个村、每一户都有自己的“看点”。所以怎么移、如何易,不妨多考虑人们的意愿与实际情况,多问一问是不是契合了群众的需要,多想一想会不会让群众有不舒适感。简言之,就是要抓住群众这个“关键点”,方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对此,会议特别要求,尊重群众意愿,务求工作实效,要讲得清理、合乎法规、合乎人情。
移风易俗,还要找准突破口。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监督,完善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的有关规定,督促基层干部以身作则,自觉抵制超标准、超规模的婚丧宴席和人情往来。当党员干部都率先垂范,带头落实各项要求,严格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普通村民也就会受到触动,努力向榜样看齐。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