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淅川文明网>公民道德建设>详细内容

【抵制陈规陋习 倡树文明新风】系列评论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05 10:50:21 浏览次数: 【字体:

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只有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才能让农民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只有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打破陈旧观念和陈规陋习的束缚,才能真正激发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从2021年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对移风易俗工作作出部署。全面深化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袤基层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意义重大、十分必要。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关注农村移风易俗,要求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众的觉悟往往来自于“头雁”的示范引领,呈现“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的局面。只要党员干部能够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带头向陈规陋习宣战,向“人情债”说“不”,就会形成正向引导激励。党员干部打样,群众积极跟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新风尚就能成为主流,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就会蔚然成风。

移风易俗,移的是人心观念。让我们向群众关注的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陋习宣战,建立健全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移风易俗长效机制,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终审:饶静静(文明办)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