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陈规陋习 倡树文明新风】系列评论 “厚葬薄养”之风不可长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孝老敬老,传统美德不可丢。大力倡导勤俭节约,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治理“四种陋习”的重要一环。
不知从何时起,厚养薄葬却变成了“薄养厚葬”。在一些少数家庭,父母在世的时候不管不问,有的子女甚至还对老人恶语相加。等老人过世后,为了表现自己所谓的孝顺,丧事大操大办,搭台唱戏,敲锣打鼓,热闹非常。这种看似表达哀思的祭奠,其实是一种“伪孝”和虚伪的表现。他们厚葬父母,大宴宾朋,只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甚至是“别有用心”,以“赚取”孝顺的虚名,绝不是真正的孝道。
葬礼是家属用来缅怀去世的亲人,只是作为一种表达思念的方式,本应是肃穆悲伤的场面,最后却被弄得喜庆无比,失去了对死者最起码的尊重。因此,“生前薄养、死后厚葬”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它违背了孝道的基本原则。毕竟对去世的父母来说,生前多陪伴,多侍奉,最大限度给他们幸福的晚年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厚葬之风,是封建享乐思想的延续,更是扭曲的攀比心理在作怪。治理“厚葬薄养”陋习,改变老人在世时子女不履行赡养责任,老人去世时举办隆重葬礼、修建豪华大墓、随意设置灵棚、占用公共资源、深夜扰民等现象,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发力。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勤俭节约,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提倡文明简朴的丧葬礼俗和文明科学的祭奠活动,采取“献一束花、植一棵树、敬一杯酒、开一个家庭追思会”等方式祭奠逝者,用环保、生态、洁净的葬礼方式,表达对逝者的追思。村组要自觉抵制在社区内、道路旁撒纸钱、焚烧纸扎冥币、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倡导形成不摆宴席、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加强示范带动,引导群众把更多精力用在对老人的赡养上。提倡对在世老人尽孝心、多关心,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平安快乐地度过晚年。老人逝去时,不铺张浪费、相互攀比。要通过不断地示范引导,让群众认识到:只要把老人照顾好了,即便丧事办得很节俭,我们也能不留遗憾,问心无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
风俗之变,关系盛衰。倡导移风易俗,树立良好风尚,需要大环境的润养,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也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期盼和责无旁贷的义务。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做文明新风的引领者;广大青年朋友要身体力行,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广大群众要自我约束,做良好风俗的营建者。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行动,自觉破除陈规陋习,自觉摒弃封建迷信,远离“厚葬薄养”的不良习俗,使“厚养薄葬”成为一种风气和时尚,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够在平安祥和的环境中安享晚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