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陈规陋习 倡树文明新风】系列评论 倡导移风易俗也需寻对路、开好方
“撒盐空中差可拟”,本用于形容纷扬白雪。然而,在贵州省毕节市小海镇某饭店的酒席上却发生了真实的“撒盐”事件。
前段时间,毕节市某镇工作人员在劝阻村民举办“剃头酒”的过程中沟通不畅,发生往食物中撒盐等不当行为,引发舆论关注。事件发生后,当地及时通报了对相关人员的批评教育,相关人员也向村民致歉并获得谅解。
据了解,在此次事件发生前,当地曾在官方政务微信公众号发布“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倡议书,引导群众坚决抵制人情攀比跟风宴请、巧立名目借机敛财的行为,破除婚丧嫁娶中存在的陈规陋习。
对这次的撒盐事件,舆论场上出现反响声音不一。有网友针对其执法方式提出质疑,认为这样的方式容易进一步激化矛盾冲突,最终效果反而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伤的是民心,违的是民意。但也有网友现身说法,对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抱以支持态度,表示自己兜转于各类巧借名号、借机敛财的酒席久矣,一些铺张浪费、“可有可无”的陈年旧俗是该被管管了。
一把盐貌似“撒”住了一场酒席,但这种执法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不文明”,这无异于用“不文明”来引导“不文明”,也是在群众心口撒了“一把盐”。倡导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的本意是引导村民崇尚践行更加文明、节俭的社交和生活方式,形成和谐有序、现代文明的生活风尚,营造淳朴的乡村生活氛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然而在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正确恰当的方式方法,想要一“撒”了之、一“铲”了之、一禁了之,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此次的“一把盐”舆情事件也提醒基层管理者,期待成风化俗也需多一点耐心,树立培养文明新风也要“等待花期”。这些乡村习俗是在积年累月的演变中形成固定下来的。崇大厦者,非一木之材;匡弊俗者,非一日之术。想要采取“爆破”方式破除陈规陋习不现实,也不可取。推进移风易俗也如养花,成风化人、细润民心才能真正发挥“移”与“易”的公共性和长效性。比如可采取丰富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提前介入干预、做好备案登记等形式,进一步优化基层治理的手段方式,为治理寻对路、开好方,方能增温度、显真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