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陈规陋习 倡树文明新风】系列评论 农村陈规陋习怎么破?
乡村振兴不振兴,要看乡风好不好。遏制农村陈规陋习,有利于减轻村民负担,让村民集中精力谋发展;有利于重塑乡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有利于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经过多年治理,建设文明乡风取得明显成效。但要看到,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仍不同程度存在。
移风易俗,这事不小。婚俗改革涉及老百姓生活方式、观念的变化,如果强推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怎么改才能让大家更容易接受?
大操大办红白喜事,说到底是关乎面子问题。
过去,农村地区有乡贤文化、村规民约等治理机制,操办红白喜事,大家都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办,如果谁坏了规矩,就会遭受全村的舆论压力。但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特别是在人口大量流动和网络信息时代,农村原有的治理机制逐渐弱化、消退,红白喜事不再是“村里办”“大家一起办”,成了“自己办”“交给市场办”。
村里有的人富,有的人穷。富的人要面子,就会想着越风光越好,穷的人要面子,也会七拼八凑努力跟上。没有了规矩约束,久而久之,各家就会想着法子攀比,搞得人疲心累,无非为了挣一个“面子”。
要重塑群众生活秩序,第一步往往是引导重建村规民约。从媒体报道中发现,东部某市从2018年起,全面推行移风易俗,头一个动作就是要求所辖村镇依照市县乡三级政府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
各村出台的村规民约可谓事无巨细。有的提出“喜事新办”:举行婚宴桌数要少,每桌菜金不超过2000元;孩子满月、周岁,同村宴请范围控制在5代人以内;子女16周岁宴席,宴请人数不得超过15桌;各类宴请一律禁放气球,庆典拱门不能超标。
在丧事上,当地倡导“丧事简办”:例如某村要求,丧事严禁摆席设宴,招待亲朋一律“一饭一汤”;出殡全程还要禁放金纸炮……不久后,当地就形成了新习俗。道理也简单,谁都觉得挣面子太累,只是缺人捅破一层窗户纸。现在,政府号召,村里定标,大家有了台阶下,以前的铺张浪费之风,自然就逐渐降温了。
村规民约有了,具体咋落实?
做通群众工作,得拿出决心和硬功夫,常讲常抓。
有的地方在宣传上狠下功夫。有村干部说,只要给村民开会,无论大小,都要不厌其烦向村民宣讲移风易俗。该村每月农历初十召集60岁以上老人开会,讲解村规民约,让老人回家向子女传达;村里每年举办两三次文艺汇演,演出节目取材于村民日常生活,尤其突出移风易俗的内容,“寓教于乐”。
移风易俗还得靠村党组织示范带头。有的地方将移风易俗进展情况作为“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评定条件,凡有党员干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造成恶劣影响的,一票否决。比如,东部某村一名党员为16岁儿子庆生,摆了30多桌酒席,结果不仅被村支书在党员大会上通报批评,还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移风易俗要找准发力点,顺势而为,才能打开局面。
群众工作要群众参与。为村镇风俗改头换面,根本上要靠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赋予村民相应的自治权,让其有发挥作用的平台和空间,才能事半功倍。
移风易俗也要柔性治理、疏堵结合,重在引导,而非强制。比如某发达地区乡村,经济分化严重,富人惯于通过酒席档次彰显经济实力。一刀切不让人办,激化社会矛盾。咋办?该村就通过引导,提倡富人降低酒席标准,将节约下来的钱捐给村里做公益,将酒席排场攀比变成慈善良性竞争。这办法就挺好。
在移风易俗中,因地制宜很重要,不能简单搞“一刀切”“全覆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