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陈规陋习 倡树文明新风】系列评论 治理陈规陋习 建设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建设文明乡风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出台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进家庭、进乡村;通过村民讨论制定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采取约束性措施;加大对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婚嫁陋习危害的治理力度,在革除农村陋习,树文明新风方面,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理路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然而,传统观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根除陈规陋习不可能一蹴而就。直至今日,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以及孝道式微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在一些地方还比较普遍。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加重了农民群众的经济与精神负担,扭曲了社会的价值观。出台相关措施,重拳抵制歪风、大力弘扬正气,势在必行。
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按照进度安排,加强统筹协调,落实主体责任,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使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农民群众在婚丧嫁娶中的人情、宴席、彩礼等支出负担明显减轻,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在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县、乡、村推进移风易俗的工作制度基本完善,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觉践行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得到更好弘扬传承,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更加浓厚,使文明新风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涵养文明乡风是一项长期工程,治理陈规陋习需要久久为功。我们要紧紧依靠农民群众,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滋养充满希望的田野,以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的优异成绩。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